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文艺之花绽放在嫩江

http://www.jjxx100.com    时间:2016-09-30 09:08:37    来源:民政局

——嫩江县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概略

智守民

清代初期,文化艺术方面嫩江虽受中原文化影响,但少数民族文化居主导地位,少数民族文艺活动较为活跃。至中华民国年间,中原文化已占主导地位,文化艺术诸如文学创作、绘画,以及京剧、评剧传入,戏班和艺人频繁来嫩江流动演出。1945年8月,嫩江解放后至上世纪末,中国共产党和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振兴文化艺术事业,设立文化事业机构、组建文艺团体、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文艺活动,组织业余文艺创作,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

1949年,嫩江县建立起自己的文化馆,并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首批设立四区(今海江镇)、七区(今长福乡)文化站,隶属于县文化馆,不久这些文化站被裁撤。这一时期,县文化馆主要担负组织、辅导群众业余文艺活动、开展时事政策宣传等任务。此后,为配合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组建农村业余文艺组织。上世纪50年代末,受浮夸风、高指标的影响,县、社两级文化馆组织开展“百台戏、千支歌、万首诗”活动“跃进文艺”风行一时;人民公社管理区亦纷纷建立文化馆、站。上世纪60年代初期,因经济困难,全县各农村文化馆、站逐渐停止活动,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为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县文化馆举办“阶级教育展览馆”等活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文化馆陷于瘫痪,各人民公社文化站全部撤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艺术活动更加活跃。嫩江县开始重建海江、伊拉哈、长福、前进、临江、科洛、塔溪公社文化站。1981年,嫩江、讷河两县文化馆联办“春花”音乐会,使群众业余文艺会演的形式得以更新。1984年,“春花”音乐会改为“嫩江之夏”音乐会,由原不定期,改为一年一届。同时,春节秧歌比赛、元宵节灯展、重大节庆日会演,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展示乡土文化艺术成果。至此,全县基本形成了县乡群众文化艺术工作体系。与此同时,自上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初期以来的这一时期,嫩江县文学艺术创作也进一步发展,文学创作队伍不断扩大。其间,以刘锡顺、张庆山、朱维坚、王枫为代表的一批作者先后在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小说、诗歌、杂文、文艺评论、剧本、歌曲等作品1000余篇。上世纪末期至本世纪初,全县已拥有国家级作家、诗人9人,拥有省级作家诗人协会会员30余人。在文学创作方面,王国华、朱维坚、张庆山的创作成果颇丰。退休干部王国华先后出版发行散文集、诗歌集、抗联史话等作品7部;全国著名公安作家朱维坚先后出版发行《黑白道》、《暗算》等8部公安题材长篇小说、并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在全国多家电视台播出。县文化馆馆长李刚先后在《美术报》、《美术大观》等报刊发表美术作品80多幅,其中,30多幅作品在全国、省、市展览中获奖,有15幅作品赴日本、韩国、俄罗斯、香港展出并被收藏。文化局干部袁平的多幅漫画作品获得国家、省级奖励。同时,原县商业局退休干部王兴革的书法、原县政协副主席张庆山的书画、县邮局退休干部夏作舟的摄影作品都十分有造诣,他们的作品都多次在国内外评比中获奖或被收藏。这一时期,全县已正式出版发行长篇小说、散文集、诗歌集、摄影集、歌曲集等文学作品40余部,嫩江县的文学艺术创作呈现出了活跃繁荣、佳作迭出的新气象。全县广大文学爱好者和部分专业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继承和发扬前辈作家的优良传统,注重向生活学习,向群众学习,从丰富的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提炼主题,密切关注时代生活的变化,潜心于对生活的体验和艺术的探索,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

在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发展方面。上世纪50年代初期,县文化馆始设收音站,为嫩江县最早的广播机构。同时,在县城内开通有线广播。上世纪50年代后期,收音站从县文化馆析出,单独设立嫩江县广播站,县伊拉哈、海江两公社设立广播放大站,农村开始有广播机构。至1960年,农村公社广播放大站增至7处,至1977年增到13处。1978年,全县广播线路总长达1738千米,入户率47.9%,通响率98%。至1985年,形成了以县广播站为“龙头”,15处乡镇广播放大站和55处村级广播室为骨干的有线广播网络,基本覆盖全县城乡。至20世纪末,广播综合覆盖率已达100%。

在电影、剧院、俱乐部发展方面。1927年,在县城内世兴隆商号对门处始设私营电影放映场和私营海乐园(剧场)。伪满时期,私营兴嫩电影院和燕乐茶社先后建成,开始放映有声电影。1942年,由日本人佐藤正三郎经营的嫩江会馆建成,私营兴嫩电影院随之关闭。日本侵略者投降时,嫩江会馆停业。解放后,电影机构日趋完备,电影事业发展较快,私营兴嫩电影院复业,后迁至嫩江会馆营业。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接管兴嫩电影院,改为国营影院,定名嫩江县电影院。上世纪50年代初期,九三垦区和县内先后设电影放映队,负责电影放映工作,其主要担负嫩江、讷河两县农村电影放映任务。至改革开放,县内电影放映事业一直处在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正确发展轨道上。上世纪80年代初,县内电影放映事业开始淡出历史舞台,电视开始发展迅速。全县开始录像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1986年,县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建成,开始直接收转中央电视台第一、第二套节目。1994年8月有线电视开通,10月微波开通,开始传播9套电视节目。至2000年,形成了以县广播电视台为中心,乡镇广播站为基础的广播电视网络,全县城乡大部分地区均能收听、收看到24套电视节目。

在报纸、书店和图书馆发展方面。1958年,经中共嫩江地区(齐齐哈尔)委员会批准,中共嫩江县委组建报社,创办机关报,定名《嫩江报》,于7月1日出版创刊号。该报由嫩江县印刷厂制版印刷,嫩江县邮电局承办发行;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形势,传达县委对各项工作的要求,反映全县面貌,介绍先进经验为主要任务;发行主要对象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级组织,工农群众也可自费订阅。是年10月1日改为周三刊。1959年元旦《嫩江报》改名《嫩江日报》,中共嫩江地委创办的《嫩江日报》问世后,因地、县报纸重名,县报改名《嫩江县日报》,并于7月份停刊。是年8月,县报社创办的《生产快报》出版,后因地方财力和纸张严重困难,于1961年停刊。伪满时期以前的书店发展已不可考。1936年(伪满康德3年),县城内私营商号义兴隆、德泰祥、锦和盛开始兼营图书发行,主要图书种类有工具书、史籍、文学艺术、画册和学生课本等。1941年(伪满康德8年),私营书店裕兴隆开业,为县内第一家专营书店,3年后关闭。解放后,图书发行机构日渐增多。1947年,县城始设东北书店,为第一家公营书店;1949年7月改名新华书店,主管全县图书发行至今。图书馆方面。宣统三年(1911年),嫩江府始设图书馆,藏书500余种、报刊18种,至民国5年(1916年)停办,所藏书报悉归教育部门。此后35年间无图书机构。新中国成立后,图书馆事业得到发展。“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造反派”打着“破除四旧”的旗号,对藏书进行“查抄”,各类图书室均在劫难逃,大多解体,极少数未解体的亦停止活动。1973年,县文化馆失火,图书室仅剩的图书全部焚毁。1975年8月,县革委会决定设立县图书馆,与县文化馆合署办公。1980年1月,县图书馆得到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正式承认开办至今。

(编辑:祁晓宁)